n131645

45年前,这位母亲亲手将大儿子上交给国家,大儿子牺牲后,她又将剩下的四个孩子中的

45年前,这位母亲亲手将大儿子上交给国家,大儿子牺牲后,她又将剩下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送去参军报国,向英雄母亲唐贤美致敬! 很快就要到八一建军节了,湖北孝感应城市的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里,81岁的唐贤美被三个儿女和孙子围着,慢慢挪到一张照片前。 照片上是个年轻小伙,正是她牺牲的大儿子陈新华。 老人腿有点不利索,儿女扶着才站稳,可那双手,在相框边缘摸来摸去,一下又一下,像是在摸当年那个总爱跟在她身后的半大孩子。 5个孩子,4个都送去当了兵,最早去的是老大陈新华,1980年走的,那年才16岁。 唐贤美跟老伴陈望德送他去车站,她当时笑着点头,转过身就抹眼泪。 那时候云南边境不太平,侦察兵又是最危险的兵种,可她没拦着。 汤池镇这地方,打小就听老人们讲抗日的故事,汤池训练班出来的那些人,哪个不是把命别在腰带上保家卫国?她心里头清楚,保家卫国这事,总得有人去干。 陈新华在部队确实没让人失望,侦察连训练苦,他从不喊累,枪打得准,野外生存样样拔尖,七次拿了连队嘉奖。 1984年7月,部队要去参加“两山”作战,他第一个报了名,还在火线入了党。 同乡战友肖飞后来回忆,那时候陈新华总说“咱穿着这身军装,就得对得起身上的责任”。 12月4日那天,陈新华跟战友去边境潜伏侦察,没成想跟敌人遇上了,枪一响,他右小腿就中了弹,血一下子把两层裤腿都浸透了,可他咬着牙,趴在地上继续开枪掩护战友往后撤。 肖飞急得背起他就跑,在山里头狂奔了快4个小时,可血怎么也止不住,陈新华还是没撑住,那年,他刚满20岁。 消息传到家里,是1985年新年刚过,唐贤美记得那天特别冷,部队的人把骨灰送回来,跟她说“陈新华同志作战英勇,是英雄”。 她抱着骨灰盒,浑身都在抖,可愣是没在人前哭出声,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,眼泪才敢往下掉,枕巾湿了一块又一块,睁着眼到天亮。 可她心里头有个念头越来越清楚:儿子是为国家没的,光荣。 后来部队给陈新华追记了一等功,那块军功章,她用红布包着,藏在抽屉最里头,想儿子了就拿出来摸一摸。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没过几个月,地方政府和部队的人来家里问她有啥困难,唐贤美想了想说:“我没啥要的,就想让我大女儿也去部队,替她哥接着干。” 大女儿陈琼华那时候刚成年,听妈这么说,没半点犹豫。 去的还是陈新华生前的部队,授枪仪式上,部队把陈新华用过的那支钢枪交到她手里,枪身还带着磨损的痕迹,陈琼华握着枪,眼泪掉在枪托上。 唐贤美嘴上说着让女儿去部队,心里头疼得不行,女儿走后,她整宿整宿睡不着,就坐在灯下纳鞋垫,一针一线,纳得密密麻麻。 不到半年,就攒了100多双,寄到部队给女儿和战友们。 她总跟家里剩下的三个孩子念叨:“你哥在部队是好样的,你姐也是,你们都得学着点。” 小儿子陈碧华听进去了,1990年,他第一次跟家里说要参军,父亲陈望德有点犹豫——已经走了两个了,小儿子再去那么远的地方,做父母的怎么能不揪心? 陈碧华没放弃,隔了段时间又提,父亲还是没松口。 到1991年,他第三次找父母说这事儿,唐贤美拉着老伴的手劝说,老伴这才点了头。 陈碧华去了云南某边防团机炮连,转过年来,小女儿陈秀华也跟家里说要去当兵,这回,父母没再犹豫。 她去了河南某部,在部队里踏实肯干,退役后被分配到民政部门,帮着处理退役军人的事情。 四个孩子在部队都没给家里丢人,陈琼华还立了三等功,奖章寄回家那天,唐贤美把它跟大儿子的一等功奖章摆在一起,看了又看,眼眶湿了,嘴角却带着笑。 这事儿在老家应城市汤池镇大陈村传开了,村里人提起唐贤美,没有不竖大拇指的。 汤池镇这地方,本身就有红色底子,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在当年汤池训练班的旧址上建的,抗战的时候,多少年轻人从这儿出发,跟日军拼命。 如今唐贤美自己成了故事里的人,让这片土地的红色故事又多了新内容。 2012年,唐贤美搬到了应城市区的汪家台社区,“拥军奶奶”的名声也跟着挪了地方。 如今81岁的唐贤美,身子骨还算硬朗,她的四个孩子,退役后在不同岗位上继续忙碌,逢年过节聚在一起,总会提起那个永远20岁的大哥,提起母亲当年送他们出门时的眼神。